關於本殿

三百年香火不斷,見證地方歷史與信仰

廟史沿革

historical
文衡殿正面照

明末清初,中國大陸沿海居民大量渡海來台開墾。為求神明庇佑,先民自祖籍福建泉州迎請關聖帝君神像來台奉祀。最初僅供奉於民家之中,隨著神威顯赫、香火鼎盛,地方鄉民遂於現今廟址合議建廟,構建一座坐北朝南的茅草廟宇。

當時廟前為漢人聚落,廟後則為平埔族麻豆社聚居地。至今文衡殿北側仍留有「番仔巷」之地名,見證當年族群共處的歷史。因創建年代久遠,文衡殿素有「麻豆地區古蹟廟宇第一」之稱。

清雍正年間(1734 年):首次建廟

1734 年(清雍正十二年),該角國學生吳仕光感於廟貌簡陋,遂發起重建之議,地方鄉民紛紛響應。在眾人齊心協力下,終於完成建廟工程。當時廟前地區交通繁盛,鄰近水堀頭,為麻豆最熱鬧的街區之一,堪稱「車水馬龍、盛極一時」。

清乾隆年間:地震、重修與族群協議

  • 1768 年(乾隆三十二年),一場大地震導致廟宇幾近傾毀,因社會經濟困難,修復工程進展緩慢。
  • 1774 年(乾隆三十九年),地方士紳黃清芳、吳時舉、吳時興、陳志光、柯睿哲等人倡議重修,原住民亦共同參與。歷時五個月,文衡殿煥然一新。1778 年立「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」以誌其事。嘉慶與道光年間亦曾多次進行小規模整修。
  • 1777 年,漢人與原住民因田產納香燈與納番餉一事發生爭議,後由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朱景英出面調解,立「貼納武廟香燈漢番和睦示告碑」作為族群和睦共祀之見證。

清同治年間(1868 年):全面重建

至 1868 年(同治七年),原廟建物歷久失修,頹損嚴重。時任董事陳春華等人發起全面重建,信眾熱烈響應,慷慨捐資,並將廟體坐向由原本「坐北朝南」改為「坐西朝東」,重建為一座典雅莊嚴的華南式廟宇「文衡殿」。

日治時期至戰後:陸續擴建與整修

  • 1926 年(大正十五年),信徒捐資增設銅鐘、大鼓與木魚等法器。
  • 1934 年(昭和九年),廟方購入周邊土地建立後殿與庭園,並數次整修至 1964 年。
  • 1976 年(民國六十五年),地方善信樂捐興建氣勢磅礡的「凌霄寶殿」,主祀玉皇上帝、三官大帝、南斗星君、北斗星君及三恩主(文衡聖帝、倉頡夫子、孚佑帝君),翌年落成。
  • 1990 年(民國七十九年),經由管委會提議與信眾響應,完成前後兩座宏偉牌樓,壯麗廟貌至此初具規模。

民國 81 年(1992 年):發起再度重建

雖屢經修建,但因年代久遠,廟貌老舊,香火興旺亦造成空間擁擠。信眾認為無法彰顯關聖帝君神威,遂於 1992 年成立「重修委員會」,動土啟建,歷時三年餘完成現今廟貌。

文化古蹟

Antiquities
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
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
重新虞朝莊關帝廟碑照片
記載著本廟創建於雍正十二年,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經過及捐款人的姓名;值得注意的是麻豆社平埔族人也有捐款。
修造水堀頭枋橋功德碑
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5)
修造水堀頭枋橋功德碑照片
昔日水堀頭為麻豆港的碼頭,商業殷盛;然街頭有溪圳橫流,往來跋涉倍加辛苦;牛稠莊(後稱虞朝莊)國學生吳仕光獨力修造枋橋,以利行旅、造福鄉梓。庄衆感恩,立碑紀事頌德。
貼納武廟香燈示禁碑
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
貼納武廟香燈示禁碑
臺灣北路理番同知朱景英給立告示,排解麻豆虞朝莊漢番糾紛,重申該莊遵照舊約貼納武廟(即文衡殿)香燈,仍納番餉,兩相和睦。
古香爐
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
古香爐照片
為咸豐年間雕造的太子爺香爐,原太子宮已毀,僅留存此一香爐,見證一段麻豆舊街的興衰歷史
古神像
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
古神像照片
早期神像雕工精緻,體積雖小,卻神態靈動。
古匾額
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
廟中留有「正氣參天」、「聖神文武」、「浩氣參天」、「參天贊地」等日治時期遺留至今重修的古匾額。

眾神鎮殿 護祐一方

本殿主祀關聖帝君,合祀玉皇上帝、三官大帝等多位神祇聖德顯赫,香火綿延邀您一覽各殿神明。

奉祀神祇